2015/10/09

「固態火箭加力器」是什麼?


太空梭 亞特蘭提斯號 於 2011 年 7 月 8 日升空,執行最後一次太空梭任務 (Source: NASA)

從 1981 年到 2011 年的三十年間,美國 NASA 太空梭升空的影像傳遍了世界各地,但是你曾經注意到,太空梭升空時總共有 5 具火箭引擎同時在提供推力嗎?


放大一點看清楚一點...

同一張照片的局部放大 (Source: NASA)

中間在太空梭本體上、沒有噴白煙的,是三具 RS-25 火箭引擎。這三具火箭引擎使用的燃料 (液態氫氣 與 液態氧氣) 則儲存在暗紅色、外掛在太空梭下方的「外部燃料槽」ET (External Tank) 中。

而兩側白色、噴出大量白煙跟亮光的,就是「固態火箭加力器」SRB (Solid Rocket Booster),也就是本篇的主角。


什麼是「固態火箭加力器」?

簡單的來說,就是固態火箭加力器就是「超大號的沖天炮」。跟沖天炮一樣,兩者都是使用固態燃料,一旦點火就會一路燒到燃料耗盡為止。當然,太空梭用的固態火箭加力器比沖天炮精密多了。

太空梭固態火箭加力器組成 (Source: NASA)

而固態火箭加力器的主要目的,就是在發射載具從地面升空的時候,提供短時間、大量的推力,來幫助發射載具升空。

關鍵字就在於「短時間」跟「大量推力」上。


「固態火箭加力器」脫離的一剎那
(Source: NASA)
「短時間」

以太空梭而言,固態火箭加力器從點火升空開始到分離,總共只會燒短短的 124 秒。

相比之下,太空梭的三具 RS-25 火箭引擎,從升空到「主引擎停機」(MECO,唸法是「咪口」) ,要燒約 8.5 分鐘。


「大量推力」

太空梭的 RS-25 火箭引擎,三具加起來總共有提供了 5,250kN (535.3 噸力) 的推力。

而固態火箭加力器一具的推力就高達 12,500kN (1,274.6 噸力),而太空梭上裝了兩具固態火箭加力器!

也就是說,在升空的那剎那,太空梭的五具火箭引擎總推力 30,250 kN 中,高達 82.6% 的推力來自於固態火箭加力器!


為什麼要用「固態火箭加力器」?

在解釋為什麼要用固態火箭加力器之前,要先解釋一下上太空的飛行路線。

舉例來說:「進入 400 公里高軌道」需要達到兩件事情:
  1. 距地表的高度達到 400 公里
  2. 速度要夠快,才能形成繞地球的軌道,而不是掉回地球
以 400 公里高軌道 (國際太空站所在的軌道) 而言,這個速度大約是每小時 27,600 公里!約 92.6 分鐘可以繞地球一圈 (嚴格講起來是繞 地球直徑 + 800 公里 的圓一圈)。


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大氣層了,大家都知道高度越高、空氣的密度越低,而空氣密度低的地方,產生的空氣阻力也低。距離地表高度 10 公里的地方,大氣密度約只有地表的 25%,相同的速度下所受到的空氣阻力也只剩下 25%,這也是為什麼民航機都選在差不多 10 公里高的地方飛行。

所以,從地表發射上太空的飛行路線幾乎都是:
  1. 升空後以非常高的仰角爬升,盡快的通過大氣層中空氣密度最高的部分
  2. 然後逐漸的降低仰角,在增加高度的同時增加速度

既然升空時面對的空氣阻力最高、同時也是發射載具重量最重的時刻 (因為燃料都還沒燒掉),這也是最需要推力的時刻。而隨著高度提高、發射載具重量減輕,需要的推力也隨之減少。

這也就是為什麼「短時間」與「大量推力」的固態火箭加力器被使用在發射升空時的原因。

太空梭 亞特蘭提斯號 於 2011 年升空前往 哈伯太空望遠鏡 的影片
可以看到固態火箭加力器從點火升空 > 脫離 > 落海的完整全程


「固態火箭加力器」的未來

其他的發射載具,如:美國的 Atlas V、日本的 H-IIB,也都在升空時使用固態火箭加力器,只是與太空梭的固態火箭加力器相比,他們的尺寸與推力都小的多。

國家 發射載具 單一固態火箭推力 (x數量) 總推力
美國Atlas V 55x 構型 1,270kN (x5) 6,350 kN (647.9 噸力)
日本H-IIB 2,305kN (x4) 9,220 kN (940.8 噸力)
美國 太空梭 (已退役) 12,500kN (x2) 25,000 kN (2,551.0 噸力)
美國 SLS Block I (研發中) 16,000kN (x2) 32,000 kN (3,265.3 噸力)

而 NASA 的下一代發射載具 SLS 太空發射系統 (Space Launch System) 的第一個版本:SLS Block I,將採用兩具太空梭的固態火箭加力器的放大版,用更大的推力幫助 SLS 升空。

NASA SLS Block I 電腦模擬圖
兩側的圓柱就是太空梭固態火箭加力器的放大版
(Source NASA)


/UC0000